西安市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打造千亿级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丝路文化高地”,根据《中共西安市委关于落实“五新”战略任务 加快补齐“十大短板”的决定》和《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计划。
序 言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
文化是西安的鲜明特质,文化产业是西安的支柱产业。“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扎实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日趋活跃,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新兴和特色文化产业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 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01.24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7.98%,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近70%;截至2017年9月,全市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7个;拥有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31家;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连续6年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曲文旅、荣信、三人行、维真视界等文化企业先后上市、挂牌;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连续5届在西安举办。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快步伐,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成为西安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对“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的全面安排,强调指出“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建设使西安站在了中国向西开放的最前沿,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自贸区建设等多重机遇叠加,西安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当前,西安正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奋斗目标,着力构建“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的六维支撑体系,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建设“丝路文化高地”,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也应该看到,西安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还不够大,创新创意能力和竞争力还不强,结构布局还需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高端人才相对短缺,政策和市场环境有待完善。综合判断,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打造千亿级特色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西安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西安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加速转变。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省十三次党代会“五新”战略任务、市十三次党代会关于建设“丝路文化高地”和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关于加快补齐“文化产业短板”的部署要求,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让文化产业成为西安“追赶超越”的强大引擎。
2.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鼓励和引导创作生产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获得感。
——坚持企业主体。尊重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文化内容原创能力,推动文化产业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管理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坚持跨界融合。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同门类、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注入文化活力。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推动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1.发展目标
加快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转变,5年内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国家功能性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培育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支持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文化创造活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彰显,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充分发挥。
2.主要指标
——到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年均增长1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到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数量突破2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数量突破500家。
——2017年至2021年,新建10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
——2017年至2021年,支持实施50个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到2021年,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规模达到50亿元,2017年至2021年新建文创银行、文创支行5家,新增上市挂牌文化企业10个。
三、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培育新型业态。
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数字文化产业,培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提升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2.促进转型升级。
促进高新科技在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推进传统文化行业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和表现手段等方面创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传统文化行业发展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积极促进共享和利用。继续引导上网服务、游戏游艺、歌舞娱乐等行业转型升级。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水平。
3.推动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附加价值。鼓励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与建筑、地产等行业结合,注重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相协调,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小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街区、艺术园区等人文空间规划设计品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有机结合,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发展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支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电子竞技等新业态,鼓励地方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举办特色体育活动。推动文化产业与健康养老产业结合。支持开发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十三次党代会要求,从经营城市的高度出发,理清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凝练区域文化资源特色,加快区域文化建设步伐。增强文化投资精准度和有效性,在“精耕细作”本地特色资源上下功夫,防止同质竞争,加快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深入发掘区域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创造性培育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做到“一地一品牌,一点一特色”,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实现错位发展,形成板块联动,推动形成文化产业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互惠共赢。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发展以盛唐文化旅游为品牌的曲江新区;以综合型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数字出版为品牌的高新区;以印刷包装为品牌的经开区;以生态旅游为品牌的浐灞生态区;以文化科技融合为品牌的碑林环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带;以秦、唐文化为内涵的临潼区板块;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秦岭北麓板块;以秦汉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沣渭新区板块;以唐皇城文化为特色的历史街区板块;以曲江新区为引领,建设“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文化产业大走廊,形成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专栏1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
特色文化产业板块: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高新区板块;以印刷、出版、包装为龙头的经开区板块;以广运潭、丝路国际区为亮点的浐灞板块;以秦、唐文化为内涵的临潼区板块;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秦岭北麓板块;以秦汉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沣渭新区板块;西安唐皇城历史文化街区板块。 曲江新区为引领的文化产业大走廊:建设“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文化大走廊。加快建设曲江369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西安曲江创意谷产业园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整合楼观道文化展示区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森林观光体验、亲子探险互动、科普知识讲学、体育康体休闲等近郊休闲游新热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建设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形成集影视创作、文化休闲、儿童游乐、精彩演艺为一体的关中民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规划西安秦文化旅游特区,做好秦始皇陵-兵马俑周边环境提升改造,实现配套服务全面提升。 大西安历史文化旅游六大片区:按照统一规划、统筹管理、规范运营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秦岭生态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为依托,布局文化遗址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园区)、旅游特色小镇三类项目,整合大资源,融通大资金,融合新科技,构建点、线、面科学合理的框架,形成周文化及渼陂湖-昆明池片区、秦文化片区、汉文化片区、唐文化片区、秦岭北麓-白鹿原山水生态文化片区、红色文化片区等6大片区,形成大西安历史文化旅游总体格局。 特色文化街区、小镇:建设碑林历史文化街区、小雁塔历史文化街区,碑林动漫特色小镇、雁塔明德门文化艺术创意小镇、浐灞世园婚庆文旅小镇、泾河新城茯茶镇等全市首批重点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培育秦匠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小镇、长安中国艺术城丝路艺创小镇、浐灞丝路创意特色小镇等一批文化类特色小镇。 |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乡村原始风貌、自然生态,承载文化记忆和乡愁。支持中心城区和开发区发挥创意、技术、人才、资金密集优势,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形成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鼓励城镇和农村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促进城镇居民、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就业增收。支持各地建设一批文化特点鲜明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小(城)镇、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乡村。
3.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加大对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文化产业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依托各地红色文化、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山水资源,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的手工艺品、民间演出、文化旅游等。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群众就业增收、生态环境保护、特色民居保护等融合。支持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文化产业项目。
五、促进重点行业全面发展
巩固提升文化旅游、影视、演艺、文化会展、印刷包装等优势文化行业,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艺术品等行业,补齐文化装备制造业短板,促进行业全面协调发展。
1.文化旅游业
落实《大西安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加快6大片区和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镇、人、文、旅”相结合,从品牌、产品、渠道、运营等方面入手,扩大景区二次消费。完善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社区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等。大力发展自然山水游、休闲度假游、乡村古镇游、农业观光游、工业遗存游、会展游、养生养老游等多元化文化休闲旅游业态。坚持创新探索、因地制宜、产业建镇、聚集文化要素,建设一批“特而强”、“小而美”、文化属性明显的“高颜值”文化休闲旅游特色小镇。
2.影视业
借助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形成丝路国际影视发展的政策洼地,吸引丝路各国优秀的各类影视发行、网络播放平台以及影视制作公司在西安落户,逐步形成西安的影视全产业发展能力。支持西部影视集团、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西安广播电视台电视剧艺术中心、丫丫影视、光中影视等一批影视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原创影视产品的扶持力度,实施优秀戏剧剧本孵化计划,形成从“创意、生产、后期制作到影视运营、发行、人才孵化”的一带一路影视全产业链。
3.演艺业
鼓励演艺企业创作开发体现西安丰富文化底蕴、彰显大西安新形象的演艺精品。加快演艺基础设施改造和文艺演出院线建设,加快建设西安演艺集团文化活动中心。以易俗社周边改造为契机,创建国家级水准的戏曲大舞台。发挥陕西大剧院、易俗大剧院、西安音乐厅等艺术场馆的作用,积极举办、承办各种国际性、全国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丰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加快“中华千古情”等实景演艺项目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演艺企业创作生产,增强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能力。
4.文化会展业
以西安原创设计节、西安丝绸之路旅游博览会、丝路国际电影节、大唐西市丝路文化周等为重点,鼓励申办知名国际会展活动,争取更多项目落户西安,重点提升西安在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大型节事赛事活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级,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会展业精细化服务能力,推动西安的文化会展业向专业化、国际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加快促进文化会展业与城市经济的有机结合,整合会展策划、施工设计、展览搭建、职能会展、餐饮住宿等环节的资源,打造文化会展产业链。
5.印刷包装业
加快建设西安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建设以印刷包装为主体,集印刷包装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生产加工、展示销售、教育培训、材料供应、物流配送、信息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加快完善基地服务平台、标准厂房、仓储物流、公寓、餐厅,以及水、电、气、暖、道路、通讯、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6.数字出版业
积极推进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形成产业聚集空间。围绕数字出版产业链,紧盯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及平台招商,加强本地龙头企业的培育工作。针对手机出版、电子图书、传统出版数字化、数据库出版等业务板块的差异化需求,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华商传媒产业园和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二期建设,全力做好服务和政策落实。文化产业资金、基金将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纳入重大项目支持范围。
7.动漫业
大力提升动漫创意和产品质量,培育一批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产动漫品牌和骨干动漫企业,充分发挥动漫游戏行业协会、重大项目的龙头作用,做好“国家级动漫游戏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启动曲江量子文化产业城和碑林动漫特色小镇建设,打造“西安国际动漫文化周”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动漫展会。提升动漫产品质量,扶持内容健康向上、富有创意的优秀原创动漫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加强动漫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动漫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8.游戏业
推进游戏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游戏门类协调发展,促进移动游戏、电子竞技、游戏直播、虚拟现实游戏等新业态发展。鼓励游戏游艺设备生产企业积极引入体感、多维特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鼓励游戏游艺场所积极应用新设备、改造服务环境、创新经营模式。推动游戏与教育、医疗、环保、科普等领域相结合,加快研发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用户群体,益智化、健身化、技能化的游戏产品,为不同用户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消费选择。
9.创意设计业
五年内,培育国内知名的创意设计企业和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微创意设计企业,全面提升创意设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对相关产业的支撑作用。树立注重创意创新、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营造创意设计氛围,不断提高创意设计能力。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设计企业。
10.艺术品业
积极构建艺术原创、学术评价、艺术品市场互为推进的艺术品业发展体系。加强艺术品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集艺术品评估、鉴定、拍卖、展示、保险等服务于一体的艺术品交易全产业链。加强艺术品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促进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对接、与生活结合。推动画廊业健康发展,培育诚信画廊,扶持经纪代理制画廊等市场主体,引导、培育和建设艺术品一级市场。鼓励原创新媒体艺术发展。鼓励开发艺术衍生品和艺术授权产品,培育艺术品市场新增长点。
11.文化制造业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装备创新体系,鼓励通过政府注资、国企参股、互持股份等方式,在印刷设备制造、文物复仿制等领域扶持一批本土骨干文化制造企业,择优遴选一批将其纳入政府采购定点单位。以影视装备、舞台装备、影院装备、游艺娱乐装备、移动互联装备等为重点,培育引进一批文化用品生产、文化专用设备制造领域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复兴一批知名度高的西安老牌文化制造品牌,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装备产业基地。
六、加强园区基地建设
1.加大对现有省级及以上园区(基地)的支持力度
财政资金对园区基础设施予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基金每年遴选一批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园区基地按国家规定享受工业企业在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的价格政策。
专栏2 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
西安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落实《西安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方案》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制定高新区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以“文化+科技+金融”为核心驱动力,聚集优势资源,挖掘文化与科技融合潜力,通过加大对“文化+科技”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文化科技融合产业联盟开展文化科技企业培训推广等活动,现代服务业专项继续加强对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等措施,强力推进我市文化科技深度融合。2017至2018年重点抓好高新区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曲江文化科技创业城、经开区西安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以及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现代服务业重点任务的实施工作. 西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按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核心、以版权交易为手段”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西安高新区的产业优势,通过加快基地建设,促进入区企业发展,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形成产业聚集空间。2017年完成数字出版基地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完成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示范区项目建设,预期营收30000万元。 陕西国家广告产业园:核心区规划总占地800亩,其中一期项目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总投资18.8亿元。通过为企业解决“人才、资金、渠道”的核心问题,实现广告文化创意企业产业链整合。预计产业园一期项目完全建成投入运营后,将聚集专业广告类企业400余户。全部建成投运后,将聚集相关文创、影视、广告、经贸、教育培训、咨询研究服务机构等泛文化企业和机构1400余家。2017年年底完成企业总部区全部验收、交付使用;2018年8月完成广告博物馆及创意街区建设;2018年12月完成创业孵化大厦建设;2019年12月完成配套设施建设。 西安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基地建成区占地1600亩。建设以印刷包装为主体,集印刷包装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生产加工、展示销售、教育培训、材料供应、物流配送、信息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2017年完成基地服务平台、标准厂房、仓储物流、公寓、餐厅,以及水、电、气、暖、道路、通讯、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预期实现工业产值46亿元,销售收入44.5亿元;2018年预期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销售收入48亿元。 |
2.新建10个国家级或省级园区(基地)
制定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创建计划,根据区县开发区产业实际,分解落实任务,跟踪指导建设,5年内全市至少建成挂牌10个国家级或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鼓励区县、开发区和企业盘活存量房地资源,在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可利用的传统院落、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转型兴办文创产业园区等方面,制定具体优惠政策。支持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加快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基地)给予运营主体奖励。
专栏3 创建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
西安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完善配套服务、加强宣传推广、设立两岸青创中心和自贸区文化服务中心,引进丝路汇跨境版技术开发及文化产品,打造国际一流文化交流贸易平台和线上文化产品跨境平台,为国内外文化机构投资融资、文化产品展示交易、文化创意产品孵化、文化产品进出口配套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支持。2017年底完成丝路汇跨境版开发建设及产品入驻。预计2018年上半年挂牌。基地建成后,前期预期年收益为8000万元。 |
3.提升园区管理运营服务水平
鼓励各区县、开发区成立和引入专业化管理运营团队,采取灵活薪酬待遇、探索股权分红等方式加大激励力度,加强绩效考核。制定和完善园区管理办法,强化企业孵化、招商引资和人才聚集措施。建立功能完善的园区服务支撑体系,为企业提供投融资、项目推介、人才培训、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服务。对于在规上企业增加数量、规上企业营收增长率等方面成绩突出,对全市起较大拉动作用的园区,由所在区县、开发区给予运营团队适当物质、精神奖励。本级财政给予运营管理团队适当奖励。对于明显有利于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或投资总额大、产业关联度高、创新驱动性强、对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贡献较大的企业可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办法给予奖励扶持。
七、发展文化特色小镇
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总结推广浙江等地文化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充分利用西安丰富的文化禀赋和自然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平台。
1. 突出特色差异发展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民俗风情小镇等的保护,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俗特点的特色文化小镇。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将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培育成为休闲旅游、文化休闲、民俗文化传承的专业特色镇。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城镇特色景观资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2. 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平台
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特色,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扩大就业,集聚人口,实现特色产业立镇、强镇、富镇。要发挥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各项束缚少、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平台和载体。鼓励特色小(城)镇发展面向大众、服务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构建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圈,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文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耦合。
3. 创新机制,激发城镇发展新活力
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性,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鼓励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城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成为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的主力军。创新特色小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模式,推行大部门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专栏4 重点文化特色小镇 |
碑林动漫特色小镇:项目占地约0.79平方公里。依托碑林区高校教育、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及区域内动漫产业平台产业基础,打造由“碑林科技产业园区+西信公司旧厂区+西信公司福利区”三部分组成的特色小镇一期(占地约800亩),建设以动漫文创产业为核心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动漫游戏特色小镇。项目建成后,预期年经济收益为80亿元。 雁塔区明德门文化艺术创意小镇:项目规划面积15.7万平方米,核心区建设面积10.1万平方米。立足个性化、主题化、特色化的文化创意定位,通过文化传承、文化品格、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再创作和文化主体六个维度,创造新产业、新就业、新价值的城市人文标志和活力增长点,成为西安市文化艺术类的孵化基地和悠久历史的发扬教育基地。建设汉唐石刻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华夏典藏美术馆、赢创国际艺术品交流机构、马嵬风情博览园、八点半剧场等项目。一期工程明德门遗址保护区、文化艺术展示区、文化艺术创意区、文化艺术教育区,预计2019年1月对外开放;二期工程中华老字号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2019年12月底对外开放。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6000万元。 浐灞生态区世园婚庆文旅小镇:以世园罗曼小镇及世博园部分区域为核心区,延伸覆盖周边区域。通过超前规划、系统实施,加快形成以婚庆产业为龙头,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为主体的婚庆产业聚集区,打造世园婚庆文旅小镇项目品牌。2017年年底完成《世园婚庆文旅小镇项目策划方案》和《世园婚庆文旅小镇项目规划设计方案》;2018至2019年完成罗曼婚恋产业园二期婚恋全产业链外景基地建设,完成小镇文化客厅、入口婚恋主题广场景观、小镇交通枢纽中心建设;2021年完成西安婚恋文化园、灞河滨水休闲风光带、小镇邻里中心的建设。2017年至2021年预计累计投资50亿元。预计项目建成后,将聚集企业300家,年接待游客数量1000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10000个。 泾河新城茯茶小镇:项目占地约2290亩,总投资约35亿元。加快建设双赵村改造项目、茯茶文化产业园、商业展示区、优美小镇等重点项目。2017年启动茯茶镇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区项目(水街三期)、茯茶镇商业街项目建设,力争在2018年底前建成开放。项目建成后,茯茶文化产业园计划入园企业12家,预计带动经济增长达6亿元,直接受益农户1500户,直接受益农业人口3000人,年直接受益农民年收入增加总额1500万元。 西安广电小镇:建设集广播电视发射、节目制作、观光旅游、影视文化体验中心、丝路文化中心、创新科技中心、互联生活中心、创意体验新城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广电小镇,打造在全国叫响的区域旅游品牌。形成以广电高科技产业为支撑,以生态休闲+广电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以配套服务业为辅助的广电产业发展体系。2017年年底完成项目选址、用地规模、立项等相关工作。2018年完成项目可研报告、土地征用、工程建设许可、工程招标等手续并开工建设,力争在2020年完成工程主体建设,初步达到验收目标,投入使用及试运行。 西安美院小镇:以西安美术学院为核心,建设包括艺术品展览交易市场、艺术创作基地等内容,挖掘西安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打造丝路艺术特色小镇。2017年年内完成西安美术学院长安校区、长安国际艺术城暨丝路国际大学生艺术产业双创基地建设项目控制性规划,全面启动项目建设。2018年至2021年确定投资单位,完成小镇主体建设,完成景观、装修设计及建设,完成30万平米建设面积;项目建成后,预期租赁收益3000万元至6000万元/年。 大唐西市丝路文旅小镇:规划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围绕大唐西市核心项目,以丝路起源为标识,以都市型文化旅游为功能主线,以场景式、体验式、复合式服务为导向,打造国际丝路文明大窗口、全国文旅小镇新标杆、西安古都文化活地标。到2019年,实施丝绸之路风情街(三期)中央商务板块工程建设等6个总投资约20.3亿元的支撑项目,小镇文化服务、旅游服务、城市服务三大核心业态功能得到显著优化,预计年产值5至6亿元。 |
八、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推动发展,以发展带动产业集聚。建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在建项目的内容、规模、发展前景,对各区县、开发区申报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审核和认定,筛选、确立有影响、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列入全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名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其进行重点扶持。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逐年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结构,激活民间资本,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产业项目。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搭建招商平台,多渠道、多方式推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开发,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专栏5 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
大秦文明园项目:项目总用地约1800亩。加快秦文明广场招商展示中心、秦文明广场地下商业、秦汉新城渭北旅游综合服务区公共停车场、秦文明广场中轴景观带旅游基础设施及兰池二路下穿隧道工程等一期重点项目建设。2017年年底完成地下车库、地下商业以及兰池二路下穿隧道工程的交付,其中,秦汉新城渭北旅游综合服务区公共地下停车场项目建设实际投资4.15亿元;秦汉新城秦文明广场招商展示中心及地下商业项目建设总投资2.47亿元;秦文明广场中轴景观带旅游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3亿元。2018年4月完成绿化配套,2018年10月全面开园。 宋城集团中华千古情项目: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为理念,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将周秦汉唐的历史元素全面融入到其中,建设可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文化演艺表演广场,设置主题市井街和特色氛围街,布置游客互动体验项目和小街区。于2017年年底完成拆迁和办理国有土地收回批复、土地用途变更和办理控规及供地手续并开工。自开工之日算起,景区建设开园周期约十八个月。争取第一年(满一周年)游客量在100万至150万人次;开业满三周年,游客量在300万人次以上。 华侨城与曲江新区投资平台及合作项目:由华侨城西部投资有限公司增资扩股文化产业集团。合作开发临潼凤凰池公园和西安渼陂湖水系生态文化修复工程项目。开展凤凰池公园项目前期清表和土地整理工作,2017年低启动建设, 2018年内凤凰池公园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西安渼陂湖水系生态文化修复工程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20亿元。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完成。一期规划面积约5.6平方公里,总投资约80亿元,目前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5月基本建成;二期规划面积约4.15平方公里,总投资约40亿元,计划2019年开工建设,2021年基本建成。 华侨城与西安市国资委“丝路文化”项目:由西旅集团和华侨城集团公司进行股权合作,打造“丝路文化”上市平台,依托“丝路文化”平台,两年内逐步将优质文化项目装入“丝路文化”,三年内市值不低于300亿元。2017年完成与华侨城协议签订工作;2018年完成上报审批和过户等手续。 沣东新城文化旅游综合项目:由华侨城集团出资325万元(占比65%),西安沣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75万元(占比35%),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文化旅游项目综合开发。2017年9月确定项目范围内概念规划方案,10月中旬举办欢乐谷项目开工仪式,11月底前按流程进行土地挂牌公告,12月底按流程获取土地。力争在2018年3月31日前,获取不少于约900亩的项目用地,用于建设欢乐谷主题公园。 秦岭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与华侨城集团合作,以秦岭生态资源为依托,打造集生态、旅游、文化、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2017年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建立定期信息沟通机制,明确专人负责等措施,加快项目推进。2017年12月底启动1-2个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2018年完成项目前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协调解决2000亩建设用地。2021年完成项目1期建设工作。 兴庆宫城市文化客厅综合项目:与华侨城集团合作,升级改造兴庆宫公园,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建设集现代化国际化的酒店、步行街、演艺、商业于一体的西安欢乐海岸,超高端办公集群的商务中心,成为西安的城市文化客厅。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成立华侨城兴庆宫片区“一企一专班”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建立沟通机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2017年9月底完成兴庆宫公园提升改造规划方案,10月底前完成兴庆宫公园以西片区规划方案,2018年开工建设。 汉城湖主题文化综合项目:与华侨城集团合作,以“汉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建设开发包括文化主体演绎集群、汉博物馆、汉文化风情商业街三大板块,充分挖掘汉文化,打造陕西乃至全国的汉文化重要高地。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成立未央华侨城汉城湖主题文化综合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周例会制度,出台《加快推动未央华侨城汉城湖主题文化综合项目的实施意见》,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于2017年9月底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方案,2017年底获取土地,2018年一季度开工,2021年建设完成。 北院门城市更新综合项目:项目以华侨城为项目规划及投资主体,借助华侨城文化旅游项目及品牌优势,改造提升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特色街区和顺城巷,将北院门地区提升改造为丝绸之路上最具特色、知名度最高的历史文化街区。2017年底前就改造模式和合作模式提出具体方案并报批,2018年启动首批改造项目。 |
九、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培育和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格局。
1.壮大骨干企业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外,支持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等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文化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并给予与公有资本同等待遇。放宽文化企业集团设立条件,取消母公司注册资本限制,具有两个以上控股子公司,可以申请设立企业集团。大力扶持文化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对首次成为规上文化企业的给与奖励。到2021年实现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超过500家。重点支持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演艺集团等国有大型文化集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发展成为全国性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专栏6 支持重点文化企业集团发展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战略,推进南门-碑林历史文化片区改造,小雁塔片区综合开发,西安城墙顺城巷区域皇城坊、尚德·映巷、曲江创意谷文化产业园、曲江会展产业园和园林式总部基地建设等一揽子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礼乐中国》《一树桃花开》等影视剧的播映,《大西安印象》等丛书的出版发行。积极参与西安市文化产业基金组建工作。2017年10月实现陕西大剧院建成开放。2018年实现目标汇总营业收入100亿元。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深化集团内部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打造媒体品牌,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和新闻传播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新闻生产方式转型和体制机制转型,积极发展、培育和形成新型业态与媒体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与资产重组的力度,利用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将红马甲发行公司打造成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陕西报业联盟”品牌,开拓媒体跨界经营新局面;以数码个性化精品印刷为龙头,做大、做强、做亮数码商务中刷品牌。加快融合转型,推进全媒体平台建设,实现报纸与新媒体互动融合,形成多媒体立体化的传播格局。2017年实现《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发行量21万份以上,实现营业总收入2亿元。 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做实做细演艺集团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院团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完成定岗、定员、定编“三定”工作。加快西安演艺大厦建设,2017年10月底完成主体封顶。2017年年底配合完成院团市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和集团薪酬体系方案的制定,开展优秀剧目全国巡演活动,积极参加省八艺节、丝绸之路艺术节等演出活动,积极推进儿童艺术剧院未成年人艺术教育试点工作。2018年年底完成院团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定院团市场创新方案,开展文化+旅游+演艺市场的探索。2019年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市场化模式。 西安广电产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成定岗、定员、定编“三定”工作,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参照成都台、陕西台等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保持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公司化运营,成立西安地铁传媒公司、电视广告经营公司、广播广告经营公司等若干公司,将现有广告部实施公司化运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建设集广播电视发射、节目制作、观光旅游、影视文化体验中心、丝路文化中心、创新科技中心、互联生活中心、创意体验新城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广电小镇。 |
2. 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扶持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支持文化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和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等各项服务。鼓励互联网创业平台、交易平台等新型创业载体发展,拓宽中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发展渠道。加强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培训和辅导。严格落实对小微文化企业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优惠政策。对经认定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导向的小微文化企业,减免文化企业行政事业、经营服务性费用。政府采购适当向小微文化企业倾斜。
3.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积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推动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落户西安,对于兼并重组成功的企业和引进落户的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总部(含地区总部),按照“一事一议”原则,根据其净资产、投资额度、税收贡献等,给予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
4.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等方式直接融资。对企业通过境内证券市场开展再融资的按其融资额给予奖励;对在境内证券市场拟首发上市企业按照上市进度分阶段给予奖励;对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的企业分阶段给予;对成功推荐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的主办券商和对在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民营工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方式融资。
十、健全完善投融资体系
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着力解决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间的矛盾。
1.拓宽社会资本进入领域
积极推广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艺院团等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参与重大文化项目和设施建设。用好各类型政府投资工具支持文化产业。会同有关部门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各项政策措施,社会资本投资符合国家重点扶持方向的文化行业门类和领域,可给予扶持。
2.创新融资方式
创新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推动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文化金融产品。积极探索文化资产管理、文化产业融资租赁、文化保险等业务创新。鼓励发展文化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支行、文化类小额贷款公司等专业化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进一步扩大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和债券融资规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股权融资。引导面向文化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规范发展。
3.优化融资服务
开展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各地建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确权、登记、托管、流转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广无形资产评估、流转和抵质押融资,完善文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保险、版权质押等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文化企业投融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
专栏7 健全投融资体系 |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市财政、市属重点文化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5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力争2021年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规模达到50亿元。重点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出版与媒体业、文化遗址建设、双创、文化信息、文化教育、影视作品、广告会展业等领域的产业项目。 加快文创银行组建步伐:在西安银行成立文创金融部,设立西安银行曲江文创支行、西安银行高新文创支行,构建由专项资金出资担保、金融机构放贷、企业融资的融资模式。建立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健全完善包括股权、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办法,拓宽高成长企业和领军企业的融资渠道。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在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资金,通过政银合作,建立文创产业无形资产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投资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发生的投资损失,给予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单户企业初始投资损失额的30%最高100万元、单个机构最高300万元补偿。建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为中小企业提供增信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试点开展工业园区贷款业务,设立贷款损失代偿基金,推动市、区(县)、银行三方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加大对园区内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文创领域信贷投放。 创建全国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积极联系对接文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我市文化金融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分工,加强协调统筹。成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信用增进、资金支持,实现集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模式创新、政策支撑、服务集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金融平台,为文化金融企业提供专业化、针对性的服务。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文化金融改革的财税支持力度。加强人才保障,建立文化金融智囊机构,为推动金融文化合作提供智力支撑。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在稳妥推进的前提下探索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探索建立文化、金融、财政等多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搭建文化与金融合作服务平台,优化文化与金融合作政策环境。 |
十一、加强科技创新与转化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文化产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与应用。
1.增强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运用数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材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支持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快文化产品数字化、协同化步伐,加强文化领域重要装备、工艺、系统、技术平台等相关研究。
2.促进文化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技术转移和科技项目成果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建立健全舞台设备质量检测体系,提高文化科技装备国产化水平。完善文化科技成果统计,强化成果转化服务。
十二、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需求
扎实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1.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文化产业工作者和文化企业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鼓励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精品意识,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文化精品。坚持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受众反应、社会影响等作为主要指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
2.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活起来,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创意设计,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创作生产更多优秀原创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供给。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创作生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能力和营销水平。加强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创作与供给。
3.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
大力开发适宜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引导文化企业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文化服务模式。积极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鼓励企业采用个性定制、精准营销、社群共生、网络共享等模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十三、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适应和引领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发展趋势,稳步推进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改善文化消费条件,释放文化消费需求,挖掘文化消费潜力,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
1.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加强文化消费场所建设,推动区域文化中心、文化街区、文化广场、小剧场、文艺演出院线等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强文化消费项目的拓展和创新。鼓励企业、机关、学校的文化设施通过合理方式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发新型文化消费金融支持和服务模式,创新文化消费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文化消费便利化水平。
2.释放文化消费需求
鼓励各区县、开发区结合举办已有各类节庆、展览等活动,形成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消费活动品牌,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氛围。通过政府购买、税费补贴、积分奖励等多种手段,激发群众文化消费意愿,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能力。鼓励在商业演出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和优质产品,促进数字文化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十四、优化文化市场环境
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加强文化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文化安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1.完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加强内容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文化市场业态,丰富产品供给。鼓励各类企业依法从事传播渠道建设,支持发展电子票务、演出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建立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文化产品流通体系。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和平台的文化传播作用,提升文化产品传播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消除地区和行业壁垒,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促进文化要素在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高效流转,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人才、技术、信息、产权和中介服务市场建设,支持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担保、推介等文化中介机构发展。
2.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以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公开为监督约束手段,以警示名单和黑名单为基本制度,以行业协会开展信用评价、分类评定为辅助,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协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适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特点的监管方式,既要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要审慎有效、防范风险。以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表演等市场为重点,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及时向社会公开随机抽查事项、程序和结果。加强网络表演市场日常巡查,加强对网络表演者的信用约束,指导行业协会加强内部监督和行业自律。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明确文化市场安全生产职责。加强以案件为导向的执法培训,提高综合执法队伍执法办案能力。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加强重大案件督查督办。严查文化市场禁止内容,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3.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建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法律法规支撑体系,形成责权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行为规范、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进一步整合文化市场执法权,加快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制定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标准,提高全国综合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区域交流协作,实施中西部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完善综合执法协作机制。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
推动完善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点加强网络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有效应对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的挑战。完善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引导文化产权交易场所规范发展。进一步推动对文化创意作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保护,加大对文化市场主体在知识产权确权登记环节的扶持力度。
十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大力实施城市文化品牌工程
大力推进“音乐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建设,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创建工作。
专栏8 城市文化品牌工程 |
打造“音乐之城”:规划建设一批音乐主题街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曲江大唐不夜城音乐示范街区、曲江音乐创客街区、莲湖区老城根音乐街区、永兴坊传统音乐聚集区、大华1935音乐文化聚集区、“九部坊”音乐街区、陕北民歌大舞台周末文艺演出剧场、高新区众创示范街区等一批音乐主题街区,广泛开展“红五月音乐会”“草莓音乐节”等群众性音乐活动,加强城市主题音乐和流行音乐创作,规划建设音乐产业基地。以西安音乐厅、陕西大剧院等公共场馆为建设平台,打造以音乐艺术为主题,融合音乐演出、街头艺术、音乐体验、节庆活动、生态休闲、人文旅游等城市综合消费的音乐文化聚集区。 打造“书香之城”:贯彻落实我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加快各类图书馆、实体书店建设,实现社区书屋、阅读吧、小书屋等公共阅读设施全覆盖,加快西安图书馆新馆立项建设。落实《西安市打造“书香之城”工作实施方案》,引进优秀实体书店及经营模式,创新图书推广理念,在全市合理布点建设若干大型综合性、多业态书城。加大财政对实体书店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造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和“书香精品”项目,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措施,提高数字化阅读质量平台,打造书香示范街区。完成“阅西安”曲江池店、“阅西安”大明宫店以及新华里提升改造。 打造“博物馆之城”:制定《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方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调研时提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示,在博物馆发挥公众教育职能方面树立标杆、创造经验。大力推进行业博物馆建设,支持西北大学人类远祖博物馆、丝绸之路历史博物馆建设。5年内新增博物馆30座,登记“类似博物馆”30座,总量超过150个。全面提升市属重点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水平,实现博物馆建设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加强联系,制定“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创建工作计划,围绕按照创建工作需求完善相关条件,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大力实施文学创作工程,推动各类文学体裁创作全面发展,组织文学普及和推介活动,充分发挥柳青文学馆、贾平凹艺术馆的作用,继续办好“中国报人散文奖”,做好西安文学名家作品翻译推介工作,举办华文作家西安笔会,扩大西安文学在海外影响。积极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影响广泛的音乐活动,发挥好西安音乐厅等音乐场馆的作用,支持西安交响乐团提高水平,办好国际音乐节、国际合唱节、草莓音乐节、红五月音乐会等大型户外公演活动,打造西安音乐品牌。争取3-5年时间,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获“音乐之都”。 |
2.大力实施“名城、名家、名作”工程
强化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机制,发挥全市影视、戏剧、文学、美术、音乐等文艺创作选题策划中心的作用,做好文艺创作数量、内容、重点、周期的总体设计,抓好文艺创作的选题策划和跟踪指导。实施文化资源创新转化工程,弘扬好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和展示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等丰富文化内涵,加强历史题材文学、影视、动漫、舞台等艺术创作,宣传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传承好丝路文化,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主体,开展“丝路文明·西安文脉”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充分挖掘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班超平定西域、玄奘西行等历史文化故事,创作一批丝路主题文艺精品。守护好秦岭文化,推出一批反映我市大力推进秦岭北麓保护和水系治理等生态文明工程的影视作品、文艺作品,反映西安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发扬好红色文化,深入挖掘红军长征过境西安遗址、西安事变纪念场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场馆、西安早期党团组织活动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红色题材影视剧和动漫作品,让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薪火相传。抓好纪录片《礼乐中国》、电影《张骞》、电视剧《一树桃花开》、话剧《敦煌》、秦腔《司马迁》等重点剧目的创作,《大西安印象》城市宣传片、画册、丛书、歌曲、微电影等系列文艺作品创作、播出、播映、出版等工作。
2.做强做优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做强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等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保护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景区和新区。配合国家和我省市重大外交、文化活动,以周秦汉唐文物资源为重点,塑造文物外展品牌。加强丝绸之路主题推介,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艺品牌。进一步提升系列仿唐乐舞、西安鼓乐、秦腔及秦岭等文化旅游品牌。加大西安优秀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力度,加强对西安影视、戏剧、民歌、民间艺术、书画等艺术精品的国际化包装,让更多西安特色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专栏9 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
西安影视文化品牌:以曲江影视集团为龙头,实施“影视+金融”、“影视+旅游”等战略,吸引更多知名影视文化企业入区,打造各具特色的电影小镇,实现产业聚集效应。从电影、电视剧等入手,重点打造一批影视文化作品。曲江影视集团构建以影视剧本创作、孵化,影视拍摄、制作、发行、院线经营、后期产品开发、影视旅游体验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2017年,加快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礼乐中国》的后期制作,确保在十九大后在央视频道播出。加快一带一路题材电影《张骞》的剧本审核,确保2017年年底前立项。加快电视剧《一树桃花开》《百年易俗社》《美丽的日子》《大唐女官》《财神赵公明》等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力争至2021年综合实力跻身国内行业20强,西部地区排名第一。 仿唐乐舞文化品牌:加快建设陕西大剧院,提升易俗大剧院等艺术场馆,挖掘盛唐文化、丝路文化资源,注重选题策划,加强与国内顶尖创作团队合作,创作一批优秀歌舞作品。借鉴《长恨歌》《唐乐宫》等成功经验,提升《梦长安》《梦回大唐》等文化品位和艺术水准,吸引更多观众。积极举办、承办各种国际性、全国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际知名艺术团体在人才培养、剧目排演、日常管理、商业运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临潼、大明宫、渼陂湖实景演艺舞台等项目建设为契机,精心打造渼陂湖印象、大唐中华千古情等实景演艺项目,将我市舞台艺术创作优势与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融合。 秦腔艺术文化品牌: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研究制订秦腔中长期发展规划,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出一批优秀剧目,培养一批戏曲名家,开展一批重大活动,激活秦腔传承发展的活力。完善戏曲创作激励机制,扶持重点剧目创作,加大经典优秀剧目政府采购演出比例,加大对西安秦腔剧院的投入保障,建设易俗社秦腔博物馆,做好秦腔古籍善本的整理和传统经典剧目的复排提升。加快易俗社戏曲文化艺术街区建设。支持易俗社、三意社两个百年剧社传承发展,扶持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剧团发展。鼓励秦腔院团和高校戏曲专业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合作,扶持推广秦腔惠民演出。推动戏曲教育进课堂,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拓展戏曲普及渠道,培育戏曲演出市场和年轻观众群体。支持秦腔对外交流展演,推动秦腔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西安鼓乐文化品牌:加大对西安地区传统鼓乐社的资助力度,每年资助额度不少于7万元。加大西安鼓乐传承人的保护、培养力度,每2年为西安鼓乐培养1-2名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利用大型文艺活动,为西安鼓乐提供演出平台,每年展演不少于50场。支持鼓乐社走出西安、走出国门,开展交流展演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大西安音乐文化品牌:做好周秦汉唐音乐的研究、整理和再现。做好户县民间锣鼓等民族民间音乐和西安鼓乐、蓝田水会音乐等非遗音乐的传承教习和活态保护。做好秦派二胡、秦派古筝等秦派民乐的教学传播。加强促进影视音乐,长安民谣,陕派摇滚等现代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
十六、促进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
围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坚持开放发展,以自贸区国家战略为契机,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全面提升文化对外合作和对外贸易的质量和能级。打造文化名牌,孵化外向型文化企业,鼓励企业创作开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外国人能够欣赏并认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把优秀的西安文化产品“卖”出去。
1.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整合涉外单位力量,主动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对接,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扩大与友城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友城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友城资源,加强与友城之间的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商务贸易和人才交流。积极推进海外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建设,精心策划组织友城类、文化类的对外对话交流合作工作。开展西安影视、传统艺术、文物等国际巡展(演)。办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丝路沿线国家城市圆桌会议。加强学术界对外交流,承办或主办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艺创作、教育科技诸领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论坛等。
2.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发〔2014〕13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4〕27号),制订具体办法和细则,用足用好用活支持对外文化贸易的财政、税收、金融、贸易便利化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西安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商业方式进入境外市场。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外向型民营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经营的对外文化贸易业务,对每年新增文化出口给予奖励。
3.搭建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平台和渠道
积极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辐射和带动更多文化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走出去。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国际重要文化展会,提升国内展会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文化企业借助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渠道拓展国际业务。借助欧亚经济论坛、国际西商大会、丝绸之路文博会等大型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向世界展示推介西安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向文化企业发布海外文化市场信息。
十七、完善发展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落实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强化人才支撑,加强统计应用,全面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高度统一,切实担负起打造千亿级文化产业的政治责任,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把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文化领域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选好配强文化部门和文化单位各级领导班子,牢牢把握党对文化工作的主导权。宣传文化单位切实发挥好文化产业发展主力军作用,其他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要树立“一盘棋”观念,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2.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依法运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市区两级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推动设立西安市文化产业办公室,指导各区、县,各开发区在宣传部成立专门的内设机构,加强文化产业工作力量。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内部机制改革。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政策文件,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出台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综合评估考核的具体办法,推动形成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体制机制。加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进文化产业领域行业组织建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积极发挥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作用。
3.完善政策体系
抓好《关于补短板加快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落实落地,制定实施细则,完善工作措施,加强督导检查,做好跟踪问效,并根据政策运行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指导各区县、开发区制定补短板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市场主体、聚集专业人才、扩大财税支持、用好土地政策、构建金融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保障措施,加快形成“有组织管事、有资金做事、有空间干事、有章法理事、有平台促事、有人才成事”的良好发展格局。
4.加强人才智库建设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高端内容创作、创意设计、经营管理、投资运营、数字文化、文化金融等人才为重点,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文化企业联合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培训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经纪人才。落实我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人才,按照规定标准给予项目表彰和奖励。完善人才引进和交流机制,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西安创业。加强与国际知名智库、中国社科院等国家顶级智库对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科技项目合作,邀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为西安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出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一带一路”研究合作框架》,完善相关措施,为我市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
5.优化发展环境
培育企业发展壮大的土壤和环境,深入一线及时跟踪企业发展情况,上门服务,突出问题导向,逐一研究应对措施,对症下药、精准发力,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评估清理现有文化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审批流程,严控审批时限,公开审批标准,提高审批效率。打造服务型政府,优化服务措施,从政策咨询、项目建设、金融服务、智力支持、宣传推介等方面为民营文化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好文化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建立文化企业上市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中、省职能部门的对接和协调。选取一批经营规范、自立自强、有社会责任的民营文化企业典型和代表性人物,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6.加强统计应用
加强与统计部门沟通合作,建立部门间文化产业数据共享机制。开展文化产业数据调查工作,推动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建立数据统计机制。建设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平台,设立数据监测点,采取多种手段丰富数据来源,逐步建立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数据调查机制。加强对文化产业数据的分析研究,做好数据应用工作,提升文化产业工作决策科学化水平。
7.完善考核机制
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制定以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增长率等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把文化产业纳入各级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使其成为衡量各区县、各开发区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发展实绩和能力的重要依据。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定期公布排名,加大奖惩力度。对文化产业发展实绩突出的区县和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要通报批评。
8.抓好组织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重要意义,立足地方实际,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突出地方特色,认真抓好《西安市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组织实施,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宣传、文化、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商务、旅游、统计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各项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